“ 中医师认为, 人体一旦健康发生任何变化, 都是因为正气不足,也就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
因此, 正气的充足是非常重要的。”
容易感冒, 是免疫不好, 皮肤老起疹子, 也被说是免疫力有问题, 为什么好像什么问题都被说成和“免疫”有关呢?
容易感冒在中医称为容易“外感”, 皮肤老是起疹, 吹风就打喷嚏, 天气转变就咳个不停。。。。。。,这些体质在中医来说, 就是正气不足导致容易被外在各种环境, 病原等影响, 因为中医认为, 人体免疫即为人之正气 , 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病不外邪正虚实。 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中医把各种外来的致病因素, 如风, 寒,暑,湿,燥,火等都称为“邪”, 邪气过盛, 则病气有余形气不足, 正气被耗损了就会变虚,即免疫和感染源之间的关系。
中医的正气泛指人体精, 气, 血, 津液等生命物质和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的正常功能活动, 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 包括自我调节能力, 适应环境能力, 抗病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 如果“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如果生病了,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如果有外邪在其中, 表示正气早受到虚损了才会致病, 也因此, 要对抗各种疾病, “正气”也就是免疫力, 非常重要。
正气维持身体运作
中医认为正气是人抗御病邪侵袭,及时驱除病邪而防止发病的作用, 正气对人的功用有四:
1. 调节适应:中医认为正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令脏腑经络之气运行不息, 协调正常, 若全身精, 气, 血, 津液的代谢及运行输布畅达无滞, 则正气旺盛。 其一方面可以让人能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协调, 另一 方面可以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防止“内生五邪”以及痰饮, 淤血, 结石等病理产物的形成。
2. 防邪入侵:中医认为外邪侵入机体,正气必然奋起与之抗争。 若正气强盛, 则既可防止外邪入侵, 也可及时抑制或消除已经进入体内的邪气致病性, 因此不会发生疾病。 故《金匮要略》有“不遗形体有衰, 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之说。
3. 驱邪外出:中医认为一旦机体感邪后, 正气在与邪气抗争中的作用, 一是能够驱邪外出, 以消除邪气对机体进一步的损害, 防止疾病的发生; 二是即使发病, 邪气也难以深入, 故病情轻浅, 疾病 易於痊愈。
4. 康复自愈:对于邪气侵入机体而致的脏腑组织损伤, 生理功能失常, 以及精,气, 血, 津液亏耗或代谢障碍, 若在一定限度内, 正气在“驱邪”后, 还有自我调节, 修复, 补充的作用, 可促使疾病痊愈及病后虚弱状态的自我康复, 发病后亦可不治而愈。
正气强弱, 左右病情发展
在感染方面, 西医认为重点在於致病的病毒或有害细菌的流行及侵扰; 但在中医的观点里, 疾病的发生, 虽然确实关系到“正”与“邪”两方面, 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正气, 多数情况下, 邪气是因为正气的不足而入侵使人发病。
中医的观点认为, 当正气不足, 致脏腑功能失常, 会引致内风, 内寒, 内湿,内燥, 内火等“内生五邪”而发病; 或导致痰饮, 淤血, 结石等病理产物的形成而引起新的病变。 正气不足致适应调节能力低下, 易对“情志”刺激产生较强烈的反应而发为情志病, 也就是心理方面的疾病。所以, 中医发病学把正气的强弱, 做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
而正气强弱, 也会左右发病的性质与病情, 一般来说, 正气较强者在感受病邪后,正气会奋起抗争, 若邪, 正斗争剧烈, 多表现为证实, 一般侵犯的病位较浅, 病邪易被驱除, 而且病程也会比较短; 但正气虚弱者, 往往要病邪侵入到一定程度, 正气才能被激发, 因此病位常较深, 病情较重, 病程较长, 甚至不容易痊愈, 且正气抵御邪气的斗争不剧烈, 故多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如《医原》所说:“邪乘虚入, 一分虚则一分邪, 十分虚则十分邪。”但也有些则是正气旺盛, 感受病邪后, 邪正抗争十分剧烈, 以致病理反应过度强烈, 而致病情较重; 例如前几年的SARS事件, 多数重症者被发现就是体内对病毒的反应太过激烈, 中医认为此乃“正气抗邪过度, 造成机体病损加剧”的消极后果。
总而言之, 中医认为人体是否感邪, 感邪是否发病,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於正气的盛衰。 正气相对不足是中医论点上, 人体发病的前提和依据, 及机体发病与否的主导因素, 而人体正气与衰状态, 还贯穿并影响疾病的整个过程。
作息不正常, 耗损正气
好端端的, 人的正气为什么会耗损呢? 张家蓓提醒, 我们生活作息的每个环节, 都可能造成正气的耗损。
若饮食不节, 三餐不定时, “饮食自倍, 脾胃乃伤”, 暴饮暴食影响肠胃吸收及胸腹满闷, 腹胀, 呃气等状况, 便会造成脾胃损伤; 而过食生冷, 嗜酒或偏食等, 也都会引起脏腑生变。若劳逸不分而不运动, 熬夜耗伤阴液, 津不化血, 血不生津等引起后天失调, 也是现代人容易忽略的, 会损耗正气的原因。
过劳耗损筋骨及气血, 用脑过度, 思虑过甚而耗损心脾,也会造成气血生化不足, 使身体虚弱。 另外, 中医很早就认为“久坐伤肉, 久卧伤气”, 好逸恶劳会造成正气下降, 而自慰过度, 房事太多, 也会耗损精伤而导致肾虚, 这些情况都会造成未老即衰, 精神不振。
另外, 居住环境太吵, 潮湿, 脏臭, 杂乱等, 在低温下作业过久, 寒邪伤阳气而使人体偏於阳虚; 或是在高温作业, 汗出过多而耗气伤津, 致阳气不足或阴虚津伤, 都会使正气损耗。 而疾病的耗损, 特别是许多慢性病在缓慢发展及变化中, 都会大大耗伤正气, 使气血阴阳亏损。
中医古籍对“免疫”的解释, 是“免除疫疬之害”,很多久治不愈的痼疾,都被视为和免疫有关, 例如中医说“久病涉肾,顽疾系痰, 怪病必淤。。。。。。”等痼疾, 都认为应该从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做调整, 就如“顽疾系痰”一词,“痰”字病下两个火, 中医认为免疫异常导致“炎症”病态, 是顽疾共同特徵。
也因此, 中医中药在治疗免疫性疾病上方法多且疗效颇佳, 例如某些清热解毒药连现代西方医学也拿来做为抗病毒, 抗感染, 如新流感流行期间, 制作“克流感”的原料八角也一度短缺。 而某些活血化瘀药, 能抗过敏和消除变态反应, 某些补肾益气药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许多中药还能对免疫做双向调节, 使T淋巴细胞增多, B淋巴细胞减少, 以及某些中药还能调控补体和各种淋巴因数。
由于中医认为顽疾和“痰”有关, 所以, 平常要避免会引起“痰”的行为。 中医将痰分成有形及无形, 但总归都属于脾虚失健运, 平时要少食生冷冰品, 避免脾虚, 过食寒凉性食物易导致脾虚或脾湿, 脾虚易营养补给不足, 体力变差影响免疫, 而“因虚致火”, 脾虚也易引起虚火, 肝火旺加速肝运作, 也会使体内能量过度虚耗。
肝火大也是引起痰化体质的因素, 因此要少吃烧烤油炸物,紧张, 压力大而且睡眠不佳, 有口干舌燥, 便秘, 口苦, 头晕痛, 眼干等症状者, 即可能为肝火旺, 肝火旺勿一味清热泄火, 否则易使脾虚更甚, 宜避食燥热, 饼干糖果, 垃圾食物, 而且必须早睡早起, 勿过劳, 因为劳累, 晚睡也会使肝火上升, 从生活根本改善, 既能治疗也能预防正气耗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