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忌口

“医师我需要戒口吗?”相信大部分曾经到访中医的病人都问过这个问题。患者除了了解如何服用中药,如能加上正确的饮食禁忌,将可提高疗效。

服用中药时,中医往往要求忌口,如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或油腻食物等,那么忌口是仅限于在服药期间?还是往后一直都要忌口?服药忌口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根据病情不同,饮食禁忌也有不同。曾经听过一个中忌药口方法,除了白开水以外,几乎是可放入口的食物都要忌。如此可怕的方法,实则误导他人。其实,中医之所以讲究忌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医看病是讲究辨证的;二是中药具有四气五味,而食物同样也具有四气五味。

疾病有寒热虚实,即使是同一种病,也会因病人的体质不同而有寒热虚实的差异。因此,中医不但在治疗上用药物以补偏救弊,在饮食上也要结合病情而进行忌口或“偏食”,以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忌口”也可算属于中医治疗的一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食物也有类似药物的四气五味,为了避免食物对药物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中医“忌口”一说。

忌口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根据疾病的性质而忌口,属于病性忌口。如各种热证、上火的人及外感病,应忌食辛辣、肥甘、油腻、煎炸食物;而寒凉病证者,则应忌食生冷或性质寒凉的食物;哮喘发作期间,忌食蛋、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痔疮、皮肤病者,忌食海鲜、羊肉、狗肉等发物;水肿病患者,忌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等。二是根据所服药物的特性和配伍禁忌而忌口,属于药性忌口。如服人参时,忌萝卜;服鳖甲时,忌苋菜、薄荷;服茯苓时,忌醋等。

 

此外,服任何中药时都不要喝浓茶,因浓茶中含鞣酸很多,与中药同服会降低疗效,应以喝白开水为主;煎煮中药则一般要求不用铁锅,因为铁质会与某些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产生化合作用,从而影响疗效,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这里分享个故事,一位老师治疗外感发烧的病案:一位中学生因发烧不退住院治疗,那位老师被邀请去用中医退烧。处方用药,只服2剂,发烧即退。发烧时,该学生没有食欲,待烧退后,食欲大增,并要求吃肉,患者母亲马上买了几个猪蹄来煮给他吃。中午吃了以后,当晚烧又回复了。那位老师再处一方,并嘱咐饮食清淡,两天后烧退。患者母亲严格按照医嘱,饮食中不给孩子吃肉,并准备出院。出院那天,有同学去看望,午餐时吃面条。其中一位同学想到他病了一场,体质虚弱,便给他盛了两碗很稠的面条吃,并在面中加了个鸡蛋。结果当晚又发起烧来,无奈再请那位老师前来治疗,并嘱咐烧退后不吃肉,面也只吃稀汤面,调理一周后,烧未再起。

 

这个病案很能说明中医治疗外感发烧的忌口问题。《黄帝内经》对外感发烧后的饮食护理早就指出:“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意思是当外感发烧减轻或退烧后,不能吃肉食,否则就可能复发。即使是面食类食物,也不能多食,否则就可能使发烧不退或再起,或出现许多感冒后遗症。所以,《伤寒论》在第一个方子桂枝汤就特别提出忌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影响到外邪的及时发散,从而使发烧久久不退,所以当忌。至于忌口应以多少天为宜,则视病情而定。感冒外感病,在服药期间至感冒痊愈后一周内,都要坚持忌口;内伤杂病、慢性疾病,在服药期间至病愈后一个月内,要坚持忌口;有些疾病则要求终生忌口,如糖尿病终生忌甜食、肝病终生忌酒等。

但话又说过来,也不必把忌口过分扩大,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什么都不能吃,身体很虚弱,病怎么能很快痊愈呢?同时,过分的忌口也造成用药的困难,身体虚弱,消化能力低下,给什么药都不灵了。

总括而言,每位病人基于病情、年龄、体质的分别,其服药方法、服药时间及服药忌口亦各异,故但凡服用中药之前,必先征询中医师关于忌口的意见,千万不要道听胡说。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