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怎么定义
经来腹痛或痛经,泛指在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发生于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甚则伴有面色苍白、汗出、恶心呕吐、四肢厥冷严重而晕厥,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者。大多妇女在经前或经期有不同程度的小腹不适,为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视为痛经。
西医学分类
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
原发性痛经(功能性痛经):盆腔器官正常,多见于未婚未育妇女
继发性痛经(器质性痛经);盆腔器官器质性病变(如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等)导致的痛经,常见于育龄期女性
中医浅论痛经
痛经的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 和 ‘不荣则痛’。月经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冲任血满盈,溢泻于胞宫,出于阴道,是为经水。经血的运行与聚散,均有赖于气。倘若气血充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无阻,自然就无疼痛之苦。但如气虚血少则血海亏虚,气滞血瘀则经行不畅,便可引起痛经。
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以及程度,结合月经期、量、色、质及兼证、舌脉等,大致分为以下证型并相对的方法治疗。
气滞型
症状:经前3—5天即开始,小腹胀坠而痛,经量多少不定,经色黯红或紫,有血块,经行不畅,经行时胀痛自减。伴胸胁不舒,乳房胀痛,情绪不安,烦躁易怒舌质正常,舌苔薄,脉弦。
分析:经血欲行而气机郁滞,肝木失于条达而疏泄失职,故见小腹胀痛,经行不畅之症。治以行气和血,通经止痛。
瘀血型
症状:经行1~2小时,或第2~3天,小腹剧痛难忍,呈痉挛性疼痛,或阵发性加剧,拒按。痛甚可伴呕吐,四肢冷,面色苍白。月经色黯红或褐色,有血块或膜样组织,血块下后痛可有所缓解。舌黯或有瘀点,脉涩。
分析:产后恶血排泄不净,或经行瘀血残留,或素有瘀血病症,累及胞宫。瘀血阻滞胞宫,经行涩滞不通而致本症。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寒凝血滞型
症状:经前数日及经期小腹冷痛,甚而绞痛、刺痛,按之痛甚,喜热熨而痛稍有缓解。甚则冷汗,四肢冷。月经后期,量少,涩滞不畅,色黯褐或如黑豆汁,有血块。可有少腹症块。舌黯紫有瘀点(斑),苔白润或滑腻,脉沉弦或沉紧。
分析:久居湿地或经期感寒,饮食生冷,致寒湿内侵胞宫,血海经血下泄不畅,致成本症。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热郁血滞型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痛,有灼热感,以胀痛为主。经行不畅,经色紫黑,时有血块,经量多少不定,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口渴,胸胁不舒,喜叹息。小便黄,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脉弦带数。
分析:肝郁久而化热,热郁久而化火,阻滞血海,经行不畅而生痛经。治以清热凉血,宣郁通经。
湿热蕴结型
症状:经前及经期小腹疼痛(两侧或正中),胀痛或刺痛,或有灼热感,且拒按,可引及腰部。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期,经量增多,色紫红质稠黏,味腥秽,时夹血块。平时白黄带下秽臭,质黏稠;时有发热,小便黄,大便干或不爽。一般有少腹症积(慢性盆腔附件炎症)史。舌黯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经产或人流时胞宫空虚,湿热内侵,客于胞宫,瘀滞蕴结不化,经行气血不畅,致腹痛加剧。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气血虚弱型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温喜按,或有小腹坠胀感。月经量少,色淡红,质清稀。而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质淡红,脉虚细。
分析:素体血虚或久病体弱,气血不足,气虚不足以行血,血虚不足以盈经,气血不畅致生痛经。治以益气养血,调补冲任。
肝肾亏损型
症状:经行之后小腹空痛,喜按。月经后期,经量减少,色淡或黯。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舌淡红,脉细弱。
分析:禀赋不足,经产过多,精血内耗,肝肾损伤,血海不盈,胞脉失养。治以调补肝肾,充养血海。
冲任虚寒型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痛,遇寒加剧,喜温喜按。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时亦有经前即脐下痛者,经色如黑豆汁者。腰背冷痛,四肢不温,形寒畏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润,脉沉弱。
分析:肾阳不足,冲任虚亏,寒湿搏击,胞宫失养,血海不充。治以温补冲任,调经止痛。
中医治疗方法也很多,针灸、艾灸、拔火罐、配合口服中药等都有一定的疗效。同时应当注意尽量避免过甜或过咸的食物,咖啡、茶、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保持身体暖和能松弛肌肉,可多喝热的药草茶或热柠檬汁,也可在腹部放置热敷垫或热水瓶,一次数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