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Useful Tips for Stress Management

Stress management is a crucial topic today. Stress not only burdens our minds but also affects our bodies, leading to unhealthy habits that increase the risk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During this Stress Awareness Month, let’s explore 4 effective stress-busters tips and prioritise our well-being. Work it out: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with 150 minutes of moderate […]

Herbal Remedies to Relieve Your Cough and Flu

With the increase in cases of cough and the common cold,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ongoing challenges posed by Influenza A&B and COVID-19, it is prudent to have natural remedies available. For those experiencing mild symptoms, here are four herbal remedies that can provide effective relief: Honey Lemon Tea: A classic combination, honey […]

6 Signs When You are Eating Too Much Sugar!

Eating too much sugar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your health, often in ways you might not immediately recognize. From sudden spikes in energy followed by crashes to more serious long-term effects like weight gain and increased risk of chronic diseases, the signs of excessive sugar intake can be varied and sometimes subtle. In […]

吃榴莲后紧急清热

猫山王!!!竹脚!!!红虾!!! D24 !!! 又是榴莲季节了耶.吃榴莲以后开始发热气了吗? 今天就来说说吃榴莲后可以吃些什么清热降火 清热降火的水果&蔬菜包括: 椰子–清热利湿,吃榴莲+跑外面热晒多+喝水少适合 山竹- 清热降火,吃榴莲后口干适合 苦瓜-清胃热,吃榴莲+煎炸辣食物适合 当然也可以喝喝凉茶降降火 适合马拉西亚热带气候的凉茶种类包括以下这些: 菊花茶:以清肝热为主,适合吃榴莲后熬夜、暴躁时饮用。 罗汉果凉茶:以清肺热为主,适合吃榴莲后喉咙痒、青春痘多时饮用。 五花凉茶:以清大肠和心火为主,适合吃榴莲后口腔溃疡和便秘时饮用。 竹蔗茅根凉茶:以清肺热和心火为主,适合吃榴莲后流鼻血和喝水少时饮用。 桑叶菊花凉茶:以清肝火和肺热为主,适合吃榴莲后熬夜、喉咙干时饮用。   仁医堂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保健智慧,特别调制了适合现代人饮用的凉茶。欢迎访问我们的网店选购,体验自然与健康的完美结合。

5月20日国际蜜蜂日

75%以上的世界主要农作物和80%的开花植物都依赖于动物传粉。然而,蜜蜂以及其他一些传粉生物,例如,蝴蝶、蝙蝠、蜂鸟等正日益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为了提高世人对传粉生物重要性的认识,了解它们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对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联合国将每年的5月20日设为世界蜜蜂日。这天是斯洛文尼亚人安东•扬沙的生日。他被誉为现代养蜂业的先锋和该领域的最伟大的专家之一,他的研究与发现为现代养蜂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蜂蜜 蜂蜜是工蜂经过唾液腺內澱粉酶作用后,釀成的一种天然的甜味食品,内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包括葡萄糖、蔗糖、果糖、蛋白质和丰富的有机酸、维生素、消化酶及微量元素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蜂蜜具有抗菌、消炎、解毒、滋润、促进细胞再生和渗透吸收、美容、抗氧化、延缓衰老、防腐、保护创面、通便、抑制肿瘤、调节免疫等诸多功能。 除了作為食品,蜂蜜也是一种常用中藥。中医认为,蜂蜜的性味甘、平,归脾、肺大肠经,具有滋养、补中、润燥、解毒、止痛之功效,用于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水火烫伤、口疮、鼻炎、皮肤疮疡等症。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有关于蜂蜜的记载,指蜂蜜“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 ​ 食疗介绍 蜂蜜水 取2勺蜂蜜,用40-60℃的温开水冲服,可迅速补充能量。运动或熬夜后饮用蜂蜜水,可缓解疲劳。 *蜂蜜不能用沸水冲泡,蜂蜜含有丰富的酶、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过高的水温会破坏蜂蜜中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 蜂蜜核桃肉 蜂蜜1000毫升,核桃肉1000克,核桃肉捣烂,调入蜂蜜,和匀。每次服食1匙,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宜于虚喘症。 蜂蜜萝卜汁 取白萝卜400克,洗净,去皮切碎,用洁净纱布包好榨汁,每次取60毫升加蜂蜜一匙调匀吞服,每天三次,连服3-5天,对便秘者疗效佳。 蜂蜜橘子汁 蜂蜜50克,橘子100克。将橘子洗净,连皮带肉一起榨取汁液,兑入蜂蜜搅匀,即可饮用。可理气化痰镇咳,适用于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疾患。 蜂蜜山楂膏 蜂蜜100克,鲜山楂100克。将山楂洗净切片、去柄、除核,蒸熟,捣烂成糊,兑入蜂蜜调作膏状,即可食用。可消食通便,适用于消化不良、小儿疳积等疾患。   外用介绍 蜂蜜烫伤膏 用蜂蜜涂于创面,能减少渗出液,减轻疼痛,控制感染,促进愈合。 蜂蜜皲裂膏 哺乳期妇女乳头皲裂,涂蜜少许于乳头,可减轻皲裂和痛苦。手指皲裂可先用热水浸洗患处后涂蜜,可滋润皮肤,促进裂口愈合。 注意事项 食用蜂蜜应注意,蜂蜜因能助湿,令人中滿,且可滑肠,故有湿热痰滯,胸闷不宽及便溏泄泻者忌服。体质寒湿的人,或身体常出现水肿的人,食用蜂蜜反而会加重湿气,弊大于利。所以在食用蜂蜜前,应考虑个人体质。再者糖尿病患者和三岁以内的婴儿也不适宜饮用蜂蜜水。

补药一堆,不如豆浆一杯

《本草纲目》记载:豆浆,利水下气,制诸风热,解诸毒。豆浆性味甘平,具有滋阴润燥,补虚增力的作用。豆浆也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及多种维生素,其中钙质远远比其他的饮品高。 豆浆该喝多少? 豆类含有一定量低聚糖,过量容易引起腹胀。因此健康人每人每天的饮用量为300ML 为佳。儿童为 150ML 豆浆适合和什么一起喝? 红枣,枸杞子,花生,核桃都适合。 喝豆浆的禁忌? 豆浆鸡蛋是“仇人”– 豆浆中的胰蛋白酶同鸡蛋结合以后所产生的物质不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而降低了两者的营养,因此一般不建议一起食用。 不可以空腹喝豆浆– 空腹喝豆浆会导致豆浆中丰富的植物蛋白被人体转化为热量,造成营养消耗。因此饮用豆浆时可配搭油条,馒头等食物,避免造成营养浪费。

轻松一招降血压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渐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加大,高血压发病率日益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需加以重视。而有关降血压的方法,网路上一搜触目皆是,这里为大家介绍轻松简易的一招:转动你的脚腕子。 具体转脚腕的方法: 1. 盘腿坐在床上/椅子沙发上,用手握住脚踝,缓慢转动脚腕子。 2. 坐在椅子上,脚尖着地,以脚腕为轴进行转动。 以上动作洗澡后做效果更好,一般每次左右各转20-40下,早晚各做一次。 平时开会、工作时都可以转转脚腕,长期坚持,也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有言道,“人老脚先衰,养生先养脚”。脚踝以下分布着大概三十多个穴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此都有对应的反射区。因此从脚腕至脚底,可说是保健养生的一个重要区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姜良铎表示,不时转动脚腕确实可对高血压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减缓身体老化速度,还能灵活骨关节。昆仑、申脉、金门、丘虚、解溪、中封、商丘、太溪等穴位,都在脚踝周围,在转动脚踝的同时,可以刺激这些穴位,起到保健作用。举例说昆仑穴,位于足外踝后方,在外踝最高点与脚跟腱相连线的中央点。此穴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按揉刺激它可以治疗头痛、腰痛、高血压、怕冷症等。 此外,脚底部的部分穴位对高血压也有一定的疗效,如涌泉穴(位于足底,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按摩它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倦怠、失眠、高血压、眩晕、更年期障碍等。用两手的大拇指按压位于脚大拇指根部横纹中央的“高血压点”数秒钟,一天10次,对降血压也有显著疗效。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50%,需多加了解发病因素,方能预防胜于治疗。常见可诱发高血压的因素有: 1. 膳食因素 盐摄入过量可使血压升高,而低盐饮食可降压。老年人由于味觉功能减退喜欢吃比较咸(含钠高)的食品,因而易致高血压。因此,应把少盐饮食作为预防高血压病的重要保健措施之一。研究表明,膳食中钙不足也可使血压升高。 2. 肥胖因素 老年人腹部的脂肪堆积,表现为腰围往往大于臀围,这种向心性肥胖容易发生高血压,可能与老年人存在胰岛素抵抗有关。老年人易继发高胰岛素血症,常伴发高血压。 3. 神经血管因素 老年人交感神经活动性高,血中肾上腺素水平较高,但不易排出;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内膜增厚,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均可诱发高血压;老年人肾脏排钠能力降低,也可导致高血压。 4. 心理因素 持续的心理紧张、心理疲劳会导致人体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使大脑皮层和皮层下血管中枢发生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血管痉挛和血压升高。因此老年人应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与转移,正确对待已发生的心理突变,培养稳定而乐观的情绪。 中医针灸可改善症状 针灸作为中医外治疗法的主要手段,有辅助降压的效果,配合降压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症状。参考70年代初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创立的“醒脑开窍”针法,针刺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等,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针灸治疗期间,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须等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后,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调整药量,切勿突然停药。

痛经

痛经怎么定义 经来腹痛或痛经,泛指在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发生于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甚则伴有面色苍白、汗出、恶心呕吐、四肢厥冷严重而晕厥,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者。大多妇女在经前或经期有不同程度的小腹不适,为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视为痛经。   西医学分类 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 原发性痛经(功能性痛经):盆腔器官正常,多见于未婚未育妇女 继发性痛经(器质性痛经);盆腔器官器质性病变(如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等)导致的痛经,常见于育龄期女性   中医浅论痛经 痛经的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 和 ‘不荣则痛’。月经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冲任血满盈,溢泻于胞宫,出于阴道,是为经水。经血的运行与聚散,均有赖于气。倘若气血充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无阻,自然就无疼痛之苦。但如气虚血少则血海亏虚,气滞血瘀则经行不畅,便可引起痛经。 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以及程度,结合月经期、量、色、质及兼证、舌脉等,大致分为以下证型并相对的方法治疗。 气滞型 症状:经前3—5天即开始,小腹胀坠而痛,经量多少不定,经色黯红或紫,有血块,经行不畅,经行时胀痛自减。伴胸胁不舒,乳房胀痛,情绪不安,烦躁易怒舌质正常,舌苔薄,脉弦。 分析:经血欲行而气机郁滞,肝木失于条达而疏泄失职,故见小腹胀痛,经行不畅之症。治以行气和血,通经止痛。 瘀血型 症状:经行1~2小时,或第2~3天,小腹剧痛难忍,呈痉挛性疼痛,或阵发性加剧,拒按。痛甚可伴呕吐,四肢冷,面色苍白。月经色黯红或褐色,有血块或膜样组织,血块下后痛可有所缓解。舌黯或有瘀点,脉涩。 分析:产后恶血排泄不净,或经行瘀血残留,或素有瘀血病症,累及胞宫。瘀血阻滞胞宫,经行涩滞不通而致本症。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寒凝血滞型 症状:经前数日及经期小腹冷痛,甚而绞痛、刺痛,按之痛甚,喜热熨而痛稍有缓解。甚则冷汗,四肢冷。月经后期,量少,涩滞不畅,色黯褐或如黑豆汁,有血块。可有少腹症块。舌黯紫有瘀点(斑),苔白润或滑腻,脉沉弦或沉紧。 分析:久居湿地或经期感寒,饮食生冷,致寒湿内侵胞宫,血海经血下泄不畅,致成本症。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热郁血滞型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痛,有灼热感,以胀痛为主。经行不畅,经色紫黑,时有血块,经量多少不定,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口渴,胸胁不舒,喜叹息。小便黄,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脉弦带数。 分析:肝郁久而化热,热郁久而化火,阻滞血海,经行不畅而生痛经。治以清热凉血,宣郁通经。 湿热蕴结型 症状:经前及经期小腹疼痛(两侧或正中),胀痛或刺痛,或有灼热感,且拒按,可引及腰部。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期,经量增多,色紫红质稠黏,味腥秽,时夹血块。平时白黄带下秽臭,质黏稠;时有发热,小便黄,大便干或不爽。一般有少腹症积(慢性盆腔附件炎症)史。舌黯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经产或人流时胞宫空虚,湿热内侵,客于胞宫,瘀滞蕴结不化,经行气血不畅,致腹痛加剧。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气血虚弱型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温喜按,或有小腹坠胀感。月经量少,色淡红,质清稀。而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质淡红,脉虚细。 分析:素体血虚或久病体弱,气血不足,气虚不足以行血,血虚不足以盈经,气血不畅致生痛经。治以益气养血,调补冲任。 肝肾亏损型 症状:经行之后小腹空痛,喜按。月经后期,经量减少,色淡或黯。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舌淡红,脉细弱。 分析:禀赋不足,经产过多,精血内耗,肝肾损伤,血海不盈,胞脉失养。治以调补肝肾,充养血海。 冲任虚寒型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痛,遇寒加剧,喜温喜按。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时亦有经前即脐下痛者,经色如黑豆汁者。腰背冷痛,四肢不温,形寒畏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润,脉沉弱。 分析:肾阳不足,冲任虚亏,寒湿搏击,胞宫失养,血海不充。治以温补冲任,调经止痛。   中医治疗方法也很多,针灸、艾灸、拔火罐、配合口服中药等都有一定的疗效。同时应当注意尽量避免过甜或过咸的食物,咖啡、茶、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保持身体暖和能松弛肌肉,可多喝热的药草茶或热柠檬汁,也可在腹部放置热敷垫或热水瓶,一次数分钟。

浅谈中医忌口

“医师我需要戒口吗?”相信大部分曾经到访中医的病人都问过这个问题。患者除了了解如何服用中药,如能加上正确的饮食禁忌,将可提高疗效。 服用中药时,中医往往要求忌口,如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或油腻食物等,那么忌口是仅限于在服药期间?还是往后一直都要忌口?服药忌口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根据病情不同,饮食禁忌也有不同。曾经听过一个中忌药口方法,除了白开水以外,几乎是可放入口的食物都要忌。如此可怕的方法,实则误导他人。其实,中医之所以讲究忌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医看病是讲究辨证的;二是中药具有四气五味,而食物同样也具有四气五味。 疾病有寒热虚实,即使是同一种病,也会因病人的体质不同而有寒热虚实的差异。因此,中医不但在治疗上用药物以补偏救弊,在饮食上也要结合病情而进行忌口或“偏食”,以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忌口”也可算属于中医治疗的一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食物也有类似药物的四气五味,为了避免食物对药物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中医“忌口”一说。 忌口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根据疾病的性质而忌口,属于病性忌口。如各种热证、上火的人及外感病,应忌食辛辣、肥甘、油腻、煎炸食物;而寒凉病证者,则应忌食生冷或性质寒凉的食物;哮喘发作期间,忌食蛋、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痔疮、皮肤病者,忌食海鲜、羊肉、狗肉等发物;水肿病患者,忌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等。二是根据所服药物的特性和配伍禁忌而忌口,属于药性忌口。如服人参时,忌萝卜;服鳖甲时,忌苋菜、薄荷;服茯苓时,忌醋等。   此外,服任何中药时都不要喝浓茶,因浓茶中含鞣酸很多,与中药同服会降低疗效,应以喝白开水为主;煎煮中药则一般要求不用铁锅,因为铁质会与某些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产生化合作用,从而影响疗效,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这里分享个故事,一位老师治疗外感发烧的病案:一位中学生因发烧不退住院治疗,那位老师被邀请去用中医退烧。处方用药,只服2剂,发烧即退。发烧时,该学生没有食欲,待烧退后,食欲大增,并要求吃肉,患者母亲马上买了几个猪蹄来煮给他吃。中午吃了以后,当晚烧又回复了。那位老师再处一方,并嘱咐饮食清淡,两天后烧退。患者母亲严格按照医嘱,饮食中不给孩子吃肉,并准备出院。出院那天,有同学去看望,午餐时吃面条。其中一位同学想到他病了一场,体质虚弱,便给他盛了两碗很稠的面条吃,并在面中加了个鸡蛋。结果当晚又发起烧来,无奈再请那位老师前来治疗,并嘱咐烧退后不吃肉,面也只吃稀汤面,调理一周后,烧未再起。   这个病案很能说明中医治疗外感发烧的忌口问题。《黄帝内经》对外感发烧后的饮食护理早就指出:“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意思是当外感发烧减轻或退烧后,不能吃肉食,否则就可能复发。即使是面食类食物,也不能多食,否则就可能使发烧不退或再起,或出现许多感冒后遗症。所以,《伤寒论》在第一个方子桂枝汤就特别提出忌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影响到外邪的及时发散,从而使发烧久久不退,所以当忌。至于忌口应以多少天为宜,则视病情而定。感冒外感病,在服药期间至感冒痊愈后一周内,都要坚持忌口;内伤杂病、慢性疾病,在服药期间至病愈后一个月内,要坚持忌口;有些疾病则要求终生忌口,如糖尿病终生忌甜食、肝病终生忌酒等。 但话又说过来,也不必把忌口过分扩大,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什么都不能吃,身体很虚弱,病怎么能很快痊愈呢?同时,过分的忌口也造成用药的困难,身体虚弱,消化能力低下,给什么药都不灵了。 总括而言,每位病人基于病情、年龄、体质的分别,其服药方法、服药时间及服药忌口亦各异,故但凡服用中药之前,必先征询中医师关于忌口的意见,千万不要道听胡说。